边庭流血成海水,武皇开边意未已 世界上是没有什么神话的,每一个神话都只不过是超出了常人想象力范围的最自然不过的事情。 如前所述,汉武帝拥有了祖父辈留下的充实国力! 卫青,一生七次出击匈奴,七战七胜。 少年军神霍去病,虽然英年早逝,但是六次进攻匈奴,其中四次以将军身份统领汉军,斩捕首虏十一万馀级。 汉武帝拥有了李广,卫青,霍去病等一班天才的军事将领!和勇不畏死的士兵! 《汉书·李陵传》记载,公元前99年(天汉二年)九月,李陵率领五千汉朝军队从居延(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东南约17千米处)出发进攻匈奴,进军过程中,在浚稽山(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土拉河)与匈奴单于相遇。 在匈奴三万骑兵看来,区区几千人还不够他们下饭呢,他们选择使用骑兵包抄进攻。这一次他们错了,而且错的很离谱。他们面对的是,飞将军李广的后人,李陵指挥汉军排好阵势,在匈奴进攻骑兵到达将近五百米距离时,命令汉军千弩齐发,匈奴人应弦而倒,死伤无数。 这更激起了匈奴人的愤怒,轮番进攻,汉军严阵以待,一天就射完了带来的五十万只弩箭。匈奴人尸横遍野,堆积如山。 我们没有想到,匈奴人也没有想到。 汉武帝时期,汉朝铁的冶炼技术已经非常成熟,武器锻造水平有了质的提升,坚固的铠甲、精良的环手刀、先进的连发强弩,汉朝骑兵被武装到了牙齿。 当时大汉朝拥有了一项新式武器“冷兵器之王”——连发强弩。汉朝的强弩是当时世界上杀伤力最强的冷兵器之一,而且士兵训练有素,装弩,射击有严格的程式,效率高,杀伤力大。 当代武器专家测试实验显示:匈奴骑兵擅长的骑射弓箭的有效射程基本在180米左右;而西汉连发强弩的有效射程居然达到了令人恐惧的500米左右。 你匈奴人再怎么来去如风、能骑善射,你根本无法近距离接触对手,也只能干着急没办法。你发怒发狂,再怎么不畏死,也是白送命。 连发强弩彻底葬送了匈奴人南下牧马的信心。一向来去如风、能骑善射,所向披靡、无人能敌的匈奴人望“弩”逃遁、闻之色变。 汉武帝拥有了精良的武器装备!
汉武帝曾经和大臣们说:“我祖先高皇帝给我留下了平城白登之围的忧虑,曾祖母高皇后也接到过单于羞辱她的国书。历史上齐襄公复九世之仇,《春秋》很称赞这件事。现在轮到我为祖先报仇雪恨了! 想必汉元帝刘奭(汉武帝的重孙子)看到名将陈汤奏折里面: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,以示万里,明犯强汉者,虽远必诛。一定是意气风发,志得意满!像夏天喝了冰水一样爽!世上最不缺的,就是善于察言观色,见风使舵的人,你敢说汉武帝正如日中天的时候,没人跟他说这样的话? 那句牛气冲天的话用普通话表达,应该是这样:应该把砍下来的敌人头颅悬挂在蛮夷居住的大街上,让他们明白,敢于侵犯强大汉帝国的人,即使距离再远,我们也一定要杀掉他们。 汉朝从未放弃过向匈奴复仇的决心,对汉武帝而言这是他人生的头等大事,可以说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都是在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。 所以,汉武帝绝不是个得过且过,不思进取,甘于平凡,有仇不报的人。 天时地利人和,汉武帝拥有了战胜匈奴人的一切。 汉武帝启动了大汉朝的战争机器,决定大开杀戒,痛扁匈奴人。 公元前133年(元光二年),汉武帝听从将屯将军王恢的建议, 派马邑人聂壹带着货物私自出关,欺骗军臣单于,假装要把马邑城(山西省朔州市)出卖给他。单于刚开始相信了他的话,就率领十万骑兵想来吃下这块天上掉下来的馅饼。 汉武帝一边,在马邑城边埋伏了三十多万军队,御史大夫韩安国担任护军将军,督率骁骑将军李广、轻车将军公孙贺率主力部队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。将屯将军王恢与材官将军李息率3万多人出代郡(今河北省蔚县东北),准备从侧翼袭击匈奴的辎重并断其退路,一举全歼匈奴主力。 军臣单于也是老谋深算的主儿。看到田野里成群的牛马却无人放牧,未入马邑便已生疑,派兵捕得汉雁门尉史,尉史养尊处优惯了,禁不住捶打,一股脑把汉朝的计划全招了出来,军臣单于撤退,此后汉匈关系破裂。 “马邑之战”是一个节点,标志着汉朝对匈奴开始转守为攻。 根据《汉书·匈奴传上》记载,公元前119年(元狩四年)春天,汉武帝派大将军卫青、票骑将军霍去病个带5万铁骑,不算补给的粮草,光驮负辎重的马匹就十四万匹,进攻匈奴。 大将军卫青从定襄(山西省忻州市)出发,票骑将军霍去病从北京一带出发,越过大漠进攻匈奴。 伊稚斜(音茶)单于得到情报后,便把辎重粮草运到远方,率精兵在漠北准备和卫青决一死战。经过一天的激战,天黑了,还刮起了大风,汉军出动左右两翼军队包围了单于。单于这才发现自己实力不济,意识到自己打不过汉朝军队,便单独与几百精锐骑兵一起突破汉军的包围,一溜烟向西北逃走了。卫青带领军队连夜追击,可惜没有生擒单于,但是在追击过程中俘虏、消灭匈奴一万九千多人,向北一直打到真颜山赵信城才回来。 霍去病率兵从北京一带出发后,突击进入匈奴腹地2000余里,与匈奴左贤王遭遇,霍去病带领军队一鼓作气,歼灭匈奴士兵七万多人,而后继续挥军北进,率领汉朝士兵到达大漠深处的狼居胥山(今蒙古乌兰巴托东侧肯特山)。 居胥山下,强敌远遁,放眼四顾,悲风扬沙。 霍去病登上山顶,朝南面向中原方向设坛祭拜天地,并在山上立碑纪念,用来标志此地归为汉朝疆土。 然后霍去病又乘胜追击,在姑衍山(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)再一次立碑纪念,最后一直把匈奴人赶到了翰海(今贝加尔湖)才回师南返。 此战之后,匈奴逃至荒芜的漠北草原,而蒙古沙漠和戈壁以南再也没有了匈奴王庭。 “漠北决战”标志着汉朝对匈奴取得了决定性胜利。
从公元前133年 (武帝元光二年)的“马邑之战”开始,一直到公元前89年 (征和四年)汉武帝颁布“轮台诏”,汉朝对匈奴政策进行收缩性调整。武帝时代与匈奴的战争一直持续了44年,其中大战不下十场,小战不计其数。 汉朝之前,华夏族士兵以步兵为主,相对于长在马背上,骑术高超,几乎所有人都是天生的骑兵的匈奴人来讲,明显处于劣势。 在多年与匈奴人的战争中,刘彻不仅发现匈奴人骁勇善战,而且清楚地意识到了他们的马品种好,马快、马多。而中原马,个头小,跑得慢,是令刘彻很是头疼的一个问题。 远征大宛完全是,因为不差钱,只为爽一把。 《史记·大宛列传》载,公元前103年(太初二年)夏天,汉武帝命令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六万士兵从敦煌出发,这还不包括那些自带衣食随军参战的人。这些士兵携带着十万头牛,三万多匹马,还有无数的驴、骆驼等物。还带了很多粮草,各种兵器都很齐备。当时全国骚动,相传奉命征伐大宛的校尉共有五十余人。 过不多久又增派了十八万甲兵,戍守在酒泉、张掖以北,并设置居延、休屠两个县以护卫酒泉。汉朝还调发全国七种犯罪之人,载运干粮供应贰师将军。转运物资的人员络绎不绝,一直蔓延到敦煌。还专门任命两位熟悉马匹的人做执驱校尉,准备攻破大宛后选取它的良马。 天马出来月氏窟,背为虎纹龙翼骨。
后人说汉武帝远征大宛,是因为“天子既好宛马”,说他个人好大宛马,特别对汗血宝马情有独钟。理由多少有些牵强,但是改良中原马种,提高作战部队机动性和战斗力,预防和对抗匈奴人的反攻,是不是更有说服力呢? 汉武帝对匈奴由守转攻开始,战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,已由守土卫国,捍卫民族尊严,转变成开疆拓土的侵略战争。 最终,好大喜功,穷兵黩武,涸泽而渔,寅吃卯粮的汉武帝,连年征战,耗得国库空虚,把他们家三代老祖宗积攒的那点家业败了个精光。 刘彻给自己的子孙留下了一个烂摊子,汉武帝后期,匈奴卷土重来,汉胜少负多,南方的新拓疆土也是朝三暮四,屡附屡叛。汉朝还是一贯的作风,你不听话就打你。但是连年征战,花费巨大,死伤惨重。 仗打到最后,大汉朝好几年的财政收入加在一起都负担不起了。 成年人都去打仗,或者做与战争相关的事情了, 没人种地了,种出来的粮食都不够军饷, 没人经商了,没人打铁做手工了,那税收哪里来? 织出来的布,满足不了做军服的需要。 汉元帝刘奭(前75年-前33年7月8日)在位时,贾谊的曾孙贾捐之描述汉武帝晚期的社会状况:寇贼并起,军旅数发,父战死于前,子斗伤于后,女人都随军去打仗,无数的孤儿在路上哭号,街头巷尾都是老年妇女和寡妇的哭声,士兵死后尸体也无法被运回家乡,家乡的亲人只好在道路上烧纸祭拜,想像着自己的孩子或者丈夫的魂魄飘荡在万里之外接受祭奠。经济崩溃了,人们无法生存,就卖儿卖女,甚至把自己老婆买了换钱。 社会经济生活倒退,这一退不要紧,一退退回到了解放前。 汉武帝死了之后,当时的人就对他的穷兵黩武举动做出了负面评价。趋炎附势的大有人在,但总会有那么一两个敢说真话的。 比如长信少府夏侯胜在汉宣帝刘询的朝堂上,大庭广众之下就说:武皇帝虽然有驱逐匈奴开疆拓土的功绩,但是因为战争人死伤太多,把国家和人民的财富都耗光了,造成的结果是,百业凋敝,人民流离失所。功过不能相抵。 仗打完了,人赶跑了,地方空出来了,怎么办?移民! 公元前121年设置武威、酒泉二郡。公元前111年,又分两郡部分土地,设置张掖郡和敦煌郡。然后将函谷关以东(史称关东)贫民、一部分罪徒或戍卒家属以及自愿移入者六十万人到河西走廊地区。 公元前119年,夏天,汉武帝又移民十万人到河西走廊。 既能占住地方,又能为做战防御部队就地解决吃饭问题,还能增加国库收入,这主意高明,不是一般的高明! 反正别人家的孩子不怕摔,他自己孩子不用去冲锋陷阵。 有人计算过,汉武帝远征大宛,是以十多条鲜活的汉家儿郎的生命换取一匹大宛马。他穷兵黩武的侵略战争,不仅对新兴的汉民族是一场人祸,对于被侵略的民族来说也是一场浩劫。
《汉书》:祁连山即天山,匈奴呼天为祁连,故曰祁连山。焉支山即燕支山也。 《匈奴歌》 失我焉支山,令我妇女无颜色。 失我祁连山,使我六畜不蕃息。 实力不济必然遭致碾压。在强大的汉朝碾压下,匈奴人沉寂了下去,他们的选择只有两个: 要么内附,和汉人融合, 要么悲壮的离乡背井,逃往汉人势力范围之外。 他们的下一位英雄人物——上帝之鞭阿提拉的辉煌登场,是在六百年之后了。 扩展阅读:我眼中的知识分子 (责任编辑:ITLETOU体育国米民工) |